最新刊期

    2018 22 4

      基础理论

    • 在高光谱遥感领域,专家建立了辐射动态范围预测模型,为智能高光谱卫星主相机的辐射动态范围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黄志华,阎跃观,张浩,张兵
      2018, 22(4): 535-545. DOI: 10.11834/jrs.20187350
      智能高光谱遥感卫星前视相机性能设计
      摘要:高光谱遥感可以得到地物连续光谱信息,实现地物精细分类、目标高精度探测以及地物生化参量的定量化应用。传统的高光谱遥感器由于固定辐射动态范围,存在大量无效且冗余数据,给卫星载荷造成了巨大的存储压力。智能高光谱卫星关键技术之一在于利用前视相机预判辐射动态变化范围的方式辅助主相机成像模式调整,本文在智能遥感卫星系统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前视相机倾斜角设计、波段设置和辐射动态范围预测研究。研究表明:前视相机倾斜角需要综合考虑星上响应时间、单次成像距离和空间分辨率;考虑到云检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水汽含量反演等指标的实现,前视相机需要设置0.49 μm、0.66 μm、0.87 μm、0.94 μm、2.1 μm等5个波段;0.4—1.0 μm波段范围最大最小值辐亮度可以由有限波段进行预测。基于ENVI光谱库76条光谱数据,通过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各类地物(植被、矿物、人造地物、土壤)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的表观辐亮度,建立了在0.4—1.0 μm波段内各类地物辐射动态最大值和最小值模拟模型,利用光谱库中其他光谱数据验证了各类地物辐射动态最大值和最小值模拟模型,各类地物最大值和最小值预测模型验证的拟合优度(R2)分别大于98%和75%,模型验证相对误差分别小于5%和25%;同时利用Hyperion影像,验证了植被类预测模型,最大值模拟模型验证相对偏差在5%内,最小值模拟模型验证相对偏差在10%内。以上研究为智能高光谱卫星主相机的辐射动态范围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智能高光谱;前视相机;辐射传输模型;表观辐亮度;辐射动态范围   
      617
      |
      9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71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技术方法

    • 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利用作物模型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相结合,实现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反演,为变量施肥提供高精度的土壤养分信息。
      蒙继华,程志强,王一明
      2018, 22(4): 546-558. DOI: 10.11834/jrs.20186431
      WOFOST模型与遥感数据同化的土壤速效养分反演
      摘要:土壤速效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合理控制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变量施肥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控制在最佳状态,这也对土壤养分的获取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主要土壤速效养分遥感监测方法在监测精度、稳定性、成本控制和可推广性依然存在一定不足,甚至限制对变量施肥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传统土壤速效养分估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利用作物模型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相结合实现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反演的新思路,该思路以养分缺失引起的作物长势参数的变化为切入点,在数据同化算法设计和养分模块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利用作物长势参数遥感监测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设计了土壤速效养分反演算法,实现速效养分含量信息的有效获取。设计地面观测实验并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对反演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进行实时、高精度的稳定反演,3种主要的速效养分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R2分别达到了0.68、0.74和0.52,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5%、6.17%和9.97%。  
      关键词:WOFOST模型;数据同化;遥感;反演;土壤速效养分   
      572
      |
      202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07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遥感分类领域,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蜂群算法改进SVM参数的方法,通过模仿蜜蜂采蜜行为,优化SVM分类器参数,提高分类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UCI数据集和遥感影像上的分类精度均优于其他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SVM算法。
      李楠,朱秀芳,潘耀忠,詹培
      2018, 22(4): 559-569. DOI: 10.11834/jrs.20187176
      摘要:SVM分类器的参数设定对分类精度有着显著的影响,针对现有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参数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蜂群算法改进SVM参数的遥感分类方法(ABC-SVM)。该方法模仿蜜蜂采蜜的行为,以训练样本的交叉验证精度代表蜜源的丰富程度,通过蜂群的分工协作搜索出最优蜜源(即SVM分类器最优参数),最终利用参数优化后的SVM分类器实现遥感影像的分类。本文先后比较了3种人工智能算法(包括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SVM(ABC-SVM)、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优化的SVM(GA-SVM)、粒子群算法PSO(Practical Swarm Optimization)优化的SVM(PSO-SVM))在UCI标准数据集上的分类精度和效率,以及3种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SVM算法与未经优化参数的SVM算法在遥感影像上分类的差异。结果显示:(1)在利用UCI数据集测试3种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SVM算法的结果中,ABC-SVM显示出更高的分类精度、更高的适应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2)在利用遥感影像验证4种分类算法精度的结果中,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后的SVM比未经参数优化的SVM算法的分类精度更高;其中,ABC-SVM分类精度最高,分别比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的结果高1.67%、1.50%。  
      关键词:人工蜂群算法;支持向量机SVM;遥感影像;分类   
      633
      |
      212
      |
      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32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去噪领域,专家提出了一种结合相似块匹配和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原理的去噪方法,有效抑制了影像噪声,同时保持了影像细节信息。
      马晓双,吴鹏海,刘诗雨,姚梦园
      2018, 22(4): 570-580. DOI: 10.11834/jrs.20187418
      摘要:针对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影像相干斑噪声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相似块匹配和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原理的去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原始影像上实现相似块组的匹配,进而利用线性最小均方误差滤波器对影像块组进行滤波得到初始去噪结果;然后,同时利用原始影像和初始去噪影像的信息进行相似块组的重新匹配,并再次利用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原理对重匹配影像块进行去噪,得到影像最终的去噪结果。利用模拟的PolSAR影像和高分三号卫星PolSAR影像进行了算法效果的验证。结果表明,去噪算法在显著抑制影像噪声水平的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持影像的边缘和极化特性等细节信息。  
      关键词: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相干斑滤波;相似块匹配;线性最小均方误差滤波;非局部均值   
      560
      |
      89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9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热带气旋强度预测领域,专家基于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向量机RVM构建了有眼TC客观定强模型,通过高斯平滑去噪、GAC模型分割眼壁、提取亮温梯度信息等方法,有效估计TC强度,为减轻灾害影响提供解决方案。
      戴李杰,张长江,薛利成,马雷鸣,鲁小琴
      2018, 22(4): 581-590. DOI: 10.11834/jrs.20187234
      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向量机的有眼热带气旋客观定强模型
      摘要:热带气旋TC (Tropical Cyclone)是全球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TC强度和路径的准确预报,对于减轻其带来的灾害影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向量机RVM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构建有眼TC客观定强模型。首先,利用高斯平滑对红外卫星云图进行去噪;然后,利用基于测地活动轮廓GAC (Geodesic Active Contour)模型的偏微分方程PD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法对有眼TC的眼壁进行分割,提取眼壁的亮温梯度信息,计算眼壁亮温梯度的最大值及梯度数据不同概率时的均值,从而构造与TC强度密切相关的特征因子;最后,利用RVM构建单特征因子、多特征因子与近地面最大中心风速的客观定强模型,研究不同特征维度对TC客观定强误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特征因子的模型定强中,95%概率眼壁亮温梯度均值的定强误差最小,相比利用单特征因子所构建的定强模型,多特征因子的模型定强误差更小,即多特征因子中包含更多与TC强度相关的特征信息。在多特征因子的模型定强中,二特征因子优于三特征因子模型,说明应当合理选择特征因子维数,并非越多越好。本文所用RVM模型具有良好的高维非线性处理能力,能对TC强度进行有效估计。  
      关键词:热带气旋;红外卫星云图;图像分割;相关向量机;机器学习;客观定强   
      513
      |
      109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遥感领域,专家建立了统一的遥感数据空间尺度分级模型,为多源数据集成与综合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黄祥志,王栋,赵亚萌,臧文乾
      2018, 22(4): 591-598. DOI: 10.11834/jrs.20187263
      摘要: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应用是遥感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遥感数据空间尺度分级模型是多源数据集成与综合应用的基础。虽然已有多种空间尺度分级模型,但很多主流模型并非出于分尺度综合应用目的,缺乏客观的比较和评价。国家基本比例尺系统作为经过论证、中国应用面最广泛、接受度最高的一种尺度分级系统,是以应用为导向的遥感数据空间尺度分级模型的最优参照系。从不同视觉精度下国家基本比例尺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需求出发,比较各空间尺度分级模型的层级分辨率与需求分辨率的匹配情况,包括OGC Well Known Scale Set的GlobalCRS84Pixel和GoogleMapsCompatible,以及NASA WorldWind、Google Map、百度地图、天地图等软件平台采用的层级格网系统,以及“五层十五级”遥感数据组织模型,通过对数据信息冗余度的分析,对各个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高视觉精度应用需求下,“五层十五级”模型与基本比例尺精度要求具有较明显的匹配优势,其次为OGC GoogleMapsCompatible模型和天地图模型,其余模型平均数据冗余倍数在2倍左右;在低视觉精度应用需求下,“五层十五级”模型平均数据冗余度仍为最低,其次为Google Map模型,其余模型平均数据冗余倍数都在2倍以上。  
      关键词:空间尺度分级模型;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国家基本比例尺;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应用;五层十五级   
      553
      |
      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4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资源三号02星搭载的中国首个对地观测试验性激光测高载荷,通过激光测高数据辅助卫星立体影像进行成像几何模型精化处理的通用理论,有效提高了卫星立体数据测图精度。
      曹宁,周平,王霞,唐新明,李国元
      2018, 22(4): 599-610. DOI: 10.11834/jrs.20187252
      摘要:资源三号02星(ZY-3 02)作为资源三号系列的第2颗卫星,于2016年5月30号成功发射,其主要服务于中国空间基础建设等重大工程,星上搭载了中国首个对地观测试验性激光测高载荷。高程精度作为立体测图的重要指标,达到其精度要求的困难程度远大于平面。在借鉴目前较成熟的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激光测高数据精度的大幅提升以及ZY-3 02星激光测高数据的特点,首次提出了激光测高数据辅助卫星立体影像进行成像几何模型精化处理的通用理论。首先,利用传统的区域网平差算法对所处理影像进行高精度连接点匹配处理,并对其进行无约束的自由网平差处理,获得高精度相对精度及不亚于原始成像几何模型的绝对精度;其次,根据激光测高数据3维坐标和精化后参考影像成像几何模型获取激光数据参考影像坐标;然后,将参考影像坐标通过几何模型映射获取目标影像上待匹配影像坐标,通过连接点匹配算法,对待匹配目标影像坐标进行精化获取高精度像方同名点;最后,以同名点作为高程控制进行区域网平差计算,对影像成像几何模型进一步处理,获取高精度补偿参数。通过湖北、青海两测区的试验,以激光测高数据辅助卫星影像几何模型精化精度可分别达到1.97 m、3.23 m,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卫星立体数据测图精度。  
      关键词:资源三号02星(ZY-3 02);激光测高;几何模型精化;立体影像   
      545
      |
      195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5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遥感应用

    • 在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识别领域,专家构建了遥感影像的训练样本集,提取了不同层次的特征,形成了一套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为耕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深层特征,其识别精度达到了95.5%,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于佩鑫,周询,刘素红,王西凯
      2018, 22(4): 611-620. DOI: 10.11834/jrs.20187165
      摘要: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而长期的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坡耕地表面出现大量的侵蚀沟。侵蚀沟的识别是土壤侵蚀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遥感技术在侵蚀沟的识别中应用广泛,但自动化程度不高。针对特定地物影像的识别,如何选取最能够有效描述该地物的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构建了耕地和侵蚀沟遥感影像的训练样本集,基于样本集分别提取了由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组成的浅层特征、SIFT特征经编码后得到的中层特征,以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深层特征;再基于不同层次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分类器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识别出含有侵蚀沟的遥感影像,形成了一套针对侵蚀沟的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为东北黑土区的耕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中层特征的识别精度最高,为98.5%,但该特征需要人工设计,自动化程度有限;而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可自动提取深层特征,其识别精度达到了95.5%,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满足侵蚀沟影像的识别的需求。  
      关键词:侵蚀沟;训练样本;浅层特征;中层特征;深层特征;卷积神经网络   
      663
      |
      149
      |
      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夜间灯光数据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饱和校正方法,通过年际校正和NDVI数据辅助,区分不同城市聚类分区进行校正,有效消除了饱和效应,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空间异质性,为长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吴健生,李双,张曦文
      2018, 22(4): 621-632. DOI: 10.11834/jrs.20187174
      摘要:利用夜间灯光数据进行长时期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时,需要对数据饱和校正,从而得到可信可靠的研究结果。针对不变区域法在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饱和校正时假设不变区域数据不随时间变化以及未区分数据饱和部分和未饱和部分的不足,本文提出首先对数据年际校正,再以NDVI数据为辅助进行饱和校正的方法。年际校正时准确定义了基准区域和基准年份,饱和校正过程中分别对不同城市聚类分区构建校正模型。研究发现,夜间灯光数据包括未饱和部分和饱和部分,饱和阈值为30;两部分数据亮度值与相应无饱和数据亮度值的函数关系不同,未饱和部分符合线性模型,饱和部分符合指数模型;区分不同城市聚类分区进行饱和校正十分必要,尤其是大范围区域数据饱和校正;以NDVI足迹数据为辅助,运用指数模型对饱和部分数据校正后,数据值域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强,与区域GDP拟合程度改善,很好地消除了由于卫星传感器设置特性产生的饱和效应,得到更好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长时间序列饱和校正夜间灯光数据。文中得到的年际校正和饱和校正模型可以不做参数调整而直接运用,校正方法适用性较强。  
      关键词:夜间灯光数据;NDVI足迹;城市聚类分区;饱和阈值;饱和校正   
      560
      |
      160
      |
      1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18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京津冀地区地表沉降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本文利用Sentinel-1A数据,针对TOPS模式影像间存在多普勒中心不一致问题,借助外部高精度POD轨道和DSM数据进行频移滤波迭代配准,并集成优化了基于点目标时序分析的大区域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为大范围地表沉降调查监测提供了可靠的应用精度。
      李广宇,张瑞,刘国祥,于冰,张波,戴可人,包佳文,韦博文
      2018, 22(4): 633-646. DOI: 10.11834/jrs.20187196
      Sentinel-1A TS-DInSAR京津冀地区沉降监测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不均匀地表沉降日趋严重,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合成孔径雷达时序差分干涉TS-DInSAR (Time Series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作为一种高效的广域形变测量手段,在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如何针对高现势性的影像数据高精准提取大范围区域地表形变是当前深化的热点。本文利用欧洲太空局发布的Sentinel-1A新型数据源,针对TOPS (Terrain Observation by Progressive Scans)模式影像间存在多普勒中心不一致问题,借助外部高精度POD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轨道和DSM (Digital Surface Model)数据进行频移滤波迭代配准,并针对Sentinel-1A数据特征集成优化了基于点目标时序分析的大区域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以2015年—2016年期间的29景影像为实验数据开展了京津地区沉降监测研究,提取了北京东、廊坊及天津西等地区的沉降结果,并结合区域内典型区域人口密度、产业分布、地表覆盖和线路剖面等信息深入分析了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Sentinel-1A时序干涉结果在大范围地表沉降调查监测上具有可靠的应用精度。  
      关键词:Sentinel-1A;配准;干涉点目标时序分析;京津冀地区;沉降监测   
      836
      |
      240
      |
      2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2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采用葵花8号卫星数据,提出一种针对云和沙尘混合状况的识别方法,引入0.46 μm和0.51 μm反射率差值RDI,有效区分中高云和沙尘,为沙尘遥感监测提供新方向。
      李彬,卢士庆,孙小龙,高健,孟翔晨,赵悦晨,吕迪波
      2018, 22(4): 647-657. DOI: 10.11834/jrs.20187364
      可见光波段灰度熵和热红外亮温差的沙尘遥感判识
      摘要:沙尘作为对流层气溶胶的主要成分,对气候系统有许多影响;同时,作为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危害也很大。沙尘天气一般在春季爆发,对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影响。以往针对沙尘遥感监测人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一些云和沙尘混合的复杂状况,传统方法识别效果较差,几乎不能有效识别出沙尘。采用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数据,提出一种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引入了0.46 μm和0.51 μm反射率差值RDI,统计发现该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表现出沙尘连续性特征,并有效地将中高云和大部分地表与沙尘区分开来。碎积云的RDI值分布与沙尘的较为相似,为此进一步引入了灰度熵方法来滤除。例举了3次沙尘过程的判识结果,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其中对2017年5月4日沙尘的地面验证表明,位于云沙混合区的27个站中有22个站的地面观测与判识相一致。对于一些复杂条件下的沙尘,该方法是对分裂窗亮温差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灰度熵;热红外亮温差;沙尘;可见光;葵花8号(Himawari-8)   
      538
      |
      95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72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AOGEOSS快报

    •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为亚大区域国家提供地球观测技术应用需求,保障空间信息精准获取与服务,增强地球观测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顾行发,周翔,张松梅,施建成,柳钦火,唐新明,贾立,唐丹玲,李国庆,牛铮,余涛,刘闯,邱玉宝,张弛,刘毅,刘九良,仲波,周杰,游冬琴
      2018, 22(4): 666-671. DOI: 10.11834/jrs.20188065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计划进展
      摘要: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是为实现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总体战略目标而设立的区域地球观测合作计划,旨在面向亚大区域国家对地球观测技术的应用需求,保障亚大区域地球观测空间信息的精准获取与主动服务,增强地球观测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计划由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成员国共同提出,并对亚大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参与组织开放。通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框架,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地球观测资源设施的互联互通、技术合作与共享服务,促进亚大区域国家在社会经济关键领域的应用,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挑战。  
      关键词:地球观测;可持续发展;区域遥感监测;数据共享;国际合作   
      557
      |
      3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8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最新《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发布,涵盖土地利用、植被生长、作物产量等研究领域,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牛铮,李加洪,高志海,宫阿都,张松梅,张景,刘爽,欧阳晓莹,张瑞
      2018, 22(4): 680-685. DOI: 10.11834/jrs.20188060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进展与展望
      摘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报)工作的背景、内容和最新动态,以及年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流程。分析2012年—2017年报选题,概述年报围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作物产量、水域面积、建设用地分布、湿地保护等领域开展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年报迄今产生的影响,并对年报选题规划、国产遥感数据应用、成果共享与宣传等方面的后续工作进行展望。  
      关键词:生态环境遥感;年度报告;综述;展望   
      634
      |
      39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8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专家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和分析了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基础。研究涉及宏观生态系统格局、植被状况、太阳能资源分布、水资源平衡等多个重要生态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柳钦火,吴俊君,李丽,俞乐,李静,辛晓洲,贾立,仲波,牛铮,徐新良,孟庆岩,赵静,张海龙,胡光成,郑超磊
      2018, 22(4): 699-708. DOI: 10.11834/jrs.20187264
      摘要: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全面保护“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多源遥感数据,对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本底。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方面开展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和植被状况、太阳能资源分布、水资源平衡、主要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对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监测区域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陆上区域。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太阳能资源;水分收支;生态环境约束性因素;城市生态监测   
      635
      |
      257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4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核心指标EBV的标准化和全球化,为数据共享和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胡天宇,王宁宁,赵晓倩,米湘成,郭庆华,马克平
      2018, 22(4): 709-712. DOI: 10.11834/jrs.20188054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已经积极投入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中。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全球性、区域性及国家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陆续建立。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GEO BON)作为全球性网络,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核心指标EBV(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推动监测指标的标准化和全球化,为数据共享和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奠定基础。在区域尺度上,欧盟成立了EU BON,亚太地区成立了AP-BON。在国家尺度上,瑞士、英国、日本等均建立了监测网络。中国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开展长期的监测与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依赖于传统调查方法与先进技术结合,如红外相机、基因技术、无人机技术等。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是未来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GEO BON成立了“生态系统结构”组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基于遥感数据的EBV。Sino BON也引入了无人机近地面遥感技术探讨更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完善,Sino BON的地面观测将更好地与卫星数据结合,实现生物多样性天地一体化监测,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地面监测;遥感监测;Sino BON   
      643
      |
      132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40565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