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23 4
    • 宫鹏
      2019, 23(4): 567-569. DOI: 10.11834/jrs.20199223
      摘要:本文提出遥感科学发展至今,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应用的一点思考。遥感已经无处不在,遥感学者不能停留在对传统的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该把现在无处不在的地面摄像、录音甚至是味觉传感数据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大数据应用起来。遥感学者走出自己的熟悉领域实现跨学科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科学突破。最后对遥感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进行展望,以期对年轻学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遥感科学;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应用;可持续发展目标   
      647
      |
      138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699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综述

    • 孟翔晨,刘昊,程洁
      2019, 23(4): 570-581. DOI: 10.11834/jrs.20197330
      摘要: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作为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在气象、水文、生态等领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风云二号(FY-2F)静止气象卫星的地表温度产品的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这为拟合精确的地表温度日变化(DSTC)模型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利用194个气象站点对应的2014年的FY-2F地表温度产品评价了GOT01、VAN06、JNG06、INA08、GOT09和GEM_V这6种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在中国区的模拟精度,对不同时间窗口和不同地表覆盖类型拟合精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选用JNG06模型探究了中国区域地表温度随经纬度、季节和地表覆盖类型的日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窗口内,GOT09模型获得了全局最优的拟合精度,均方根误差为0.89 K;JNG06和GEM_V模型精度次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2 K和0.94 K;GOT01、INA08和VAN06模型精度最差;各模型在城市和建筑区、农用地和自然植被以及常绿阔叶林这3类地表覆盖类型的拟合精度最好,其均方根误差在0.89—0.92 K,在其余地表覆盖类型的拟合精度在1.0 K以上。JNG06模型模拟的地表温度在4种典型的地表类型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地表温度在1月份随纬度变化较为剧烈,在7月份整体波动较为平缓。综上所述,使用FY-2F地表温度产品建立的DSTC模型在中国区域具有较高的精度,模拟的地表温度随着纬度变化的规律较为明显。使用本文模型既可以纠正现有模型又可获取归一化地表温度产品,同时可以检验和标定陆面模式地表温度模拟结果。  
      关键词:遥感;FY-2F;MCD12C1;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气象站点   
      664
      |
      154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78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吴一全,刘忠林
      2019, 23(4): 582-602. DOI: 10.11834/jrs.20197410
      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集中且容易受到破坏的区域之一,快速而准确地实现海岸线的提取对海岸带管理及海岸带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因其大范围、高效率、低成本等突出优势逐渐成为一种实现海岸线提取及监测其动态变化的方式,克服了传统海岸线测绘方法的时间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提出的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首先给出了海岸线的定义与分类,阐明了瞬时水边线及真实海岸线提取两个阶段及具体的提取流程,重点论述了通过提取瞬时水边线,进而获取真实海岸线的阈值分割方法、边缘检测算子方法、活动轮廓模型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多分辨分析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极化方法及其他方法,分析和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海岸线校正原理及精度评价方式,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遥感;海岸线;遥感影像;自动提取;水边线;精度评价   
      834
      |
      231
      |
      3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0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张立福,彭明媛,孙雪剑,岑奕,童庆禧
      2019, 23(4): 603-619. DOI: 10.11834/jrs.20199073
      遥感数据融合研究进展与文献定量分析(1992—2018)
      摘要:近年来,遥感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遥感载荷指标性能的不断提升。但由于遥感传感器的硬件技术瓶颈,遥感数据无法同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指标特性。遥感数据融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目前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国内外1992年—2018年间在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调研、分析与归纳总结。首先对遥感数据融合相关论文的年发文量、发文国家与机构、发表刊物以及关键词等进行了统计,梳理其发展历史及趋势;系统性的总结了各类数据融合算法,将其分为面向空间维提升的融合算法、面向光谱维提升的融合算法以及面向时间维提升的融合算法3类,并对各类算法的优势与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遥感数据融合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有参考影像的融合评价指标以及无参考影像的融合评价指标;最后对遥感数据融合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遥感数据;数据融合;图像融合;融合评价;文献分析   
      1327
      |
      492
      |
      1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21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技术方法

    • 何丹丹,焦子锑,董亚冬,张小宁,张虎,丁安心
      2019, 23(4): 620-629. DOI: 10.11834/jrs.20197446
      机载WIDAS地表观测的BRDF原型反演算法验证
      摘要:地表反照率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在地表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黑河的WATER实验中,针对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观测角度小的特点,发展了一种基于MODIS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原型估算WIDAS反照率的算法。然而,在2012年黑河HiWATER实验中,WIDAS的观测角度范围由早期30°观测天顶角升级为最大观测天顶角52°,这一改造对数据预处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多角度配准)产生影响,使WIDAS数据出现明显的噪声,为WIDAS地表反照率的反演带来新挑战。针对新问题,采用新的地表观测数据,进一步验证了BRDF原型算法反演机载WIDAS反照率的能力。为了获取准实时BRDF先验知识,基于核驱动模型和各向异性平整指数(AFX)首先准实时提取了实验区5种MODIS的BRDF原型;然后,将其作为先验知识应用到黑河WIDAS机载数据的反照率反演中;最后,利用实验区的反照率实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本研究比较了3个算法处理该问题的能力:(1)基于BRDF原型作为先验知识的算法;(2)完全基于核驱动的全反演算法;(3)基于朗伯假设的方法,通过算法对比分析,可更好地分析验证算法(1)的性能。结果表明:(1)BRDF原型算法反演精度最高且稳定,尤其是当观测数据位于垂直主平面时,全反演算法由于缺少大角度观测数据的约束,更容易出现异常值;BRDF原型算法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34,相对于全反演算法和朗伯假设方法精度分别提高了约18%和71%;(2)针对2012年黑河机载WIDAS观测噪声较大的新问题,BRDF原型反演算法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噪声性能。通过对WIDAS反照率反演和验证进一步表明,在多角度观测数据信息量不足以进行全反演,且观测受噪声影响较大时,BRDF原型作为先验知识,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手段,对提高反照率反演的精度、增强反演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遥感;黑河;MODIS;机载WIDAS;核驱动模型;AFX;BRDF原型;地表反照率   
      566
      |
      155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33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袁静,章毓晋
      2019, 23(4): 630-647. DOI: 10.11834/jrs.20197547
      摘要:丰度估计(AE)是从高光谱图像中识别地物的关键预处理技术。由于线性模型的可解释性以及数学上的可操作性,基于该模型的线性回归技术CLR(Constrained Linear Regression)在丰度估计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该方法仅仅考虑到了估计数据与被估计数据之间的能量相似性,没有考虑数据内部的变化信息之间的相似性,比如一阶梯度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二阶梯度之间的相似性。为了提高丰度估计精度,本文提出了融合数据内部变化信息的稀疏低秩丰度估计算法。首先通过增加一阶梯度和二阶梯度的约束项改进传统的丰度估计的数学模型。其次,通过采用范数不等式和优化理论证明了在约束条件下,该模型的有效性及该模型在相关领域的可拓展性。接着,采用辅助变量将改进的数学模型变为增强拉格朗日函数。最后,采用交替双向乘子技术ADMM(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求解该模型并估计高光谱图像的丰度。经仿真实验和实际高光谱图像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改善仿真数据和实际高光谱数据的丰度估计的效果,特别是当端元的丰度存在丰富的变化细节时,丰度估计的精度和抗噪性能均优于当前较流行的丰度估计算法。  
      关键词:丰度估计;CLR;变化信息;稀疏低秩;ADMM   
      561
      |
      8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3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梁月吉,任超,黄仪邦,王浩宇,卢献健,晏红波
      2019, 23(4): 648-660. DOI: 10.11834/jrs.20197414
      摘要:全球定位系统干涉反射测量(GPS-IR)是一种新的遥感技术,可用于估算近地表土壤水分含量。考虑到多卫星融合的优势和土壤湿度的时空尺度性,提出一种基于多星融合的土壤湿度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滚动式估算模型。首先通过低阶多项式拟合分离GPS卫星直射和反射信号,进而建立反射信号正弦拟合模型,获取相对延迟相位。最后,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有效分析和选取多卫星相对延迟相位,并建立基于多星融合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滚动式估算土壤湿度。以美国板块边界观测计划PBO提供的监测数据为例,对比分析利用单颗、多颗GPS卫星进行土壤湿度滚动式估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经理论分析和两个测站实验表明:该模型充分发挥了LS-SVM的优势,有效综合了各卫星的性能,改善了采用单颗卫星进行土壤湿度估算时,其结果极易出现异常跳变的现象;模型只需较少的建模数据,采用滚动式能实现较长时间的估算,估算误差较为稳定;模型所估算的结果与土壤湿度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以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42和0.962、0.072和0.032,相对于部分单一卫星至少提高了18.18%。因此,土壤湿度问题可作为非线性事件处理,采用多卫星融合估算是可行和有效的。  
      关键词: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干涉反射测量;土壤水分;多卫星融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估算精度   
      588
      |
      95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6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常雅轩,焦子锑,董亚冬,张小宁,何丹丹,尹思阳,崔磊,丁安心
      2019, 23(4): 661-672. DOI: 10.11834/jrs.20198332
      Ross-Li核驱动模型热点参数化及其校正—以POLDER数据为例
      摘要:半经验、核驱动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模型是多角度遥感领域的一个重要模型,其热点效应在应用BRDF反演其它地表参数时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树冠内部叶片的间隙对热点的影响,对几何光学核的重叠函数进行热点效应的改进,并利用POLDER多角度观测数据集,对改进热点效应后的不同核函数组合模型的最优热点参数进行了确定。通过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筛选出最优热点参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模型对热点参数的敏感性和RMSE随热点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该热点参数化方法可用于Ross-Li核驱动模型不同核函数组合的情况,热点校正后的模型相对于原模型很好地改善了对热点反射率的拟合能力;(2)热点参数最优值在几何光学核为LSRC (LiSparseRChen)与LDRC (LiDenseRChen)组成的模型中出现明显差别,C1在LDRC模型中的值远小于LSRC模型,主要是因为LDRC核函数自身较好考虑了树冠尺度下的热点效应,所以该热点参数改进方法起到的补偿作用较小;(3)总体上,同一模型的C1参数比C2参数对热点的变化更敏感。本研究为Ross-Li核驱动模型的热点效应进一步校正及热点参数的取值范围提供了依据,对Ross-Li模型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改进热点效应后的模型可用于未来国产多角度卫星的数据处理流程中,以获取加精确的地物热点反射率信息。  
      关键词:遥感;BRDF;核驱动模型;热点参数校正;POLDER数据;敏感性分析   
      791
      |
      201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33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潘雪琛,姜挺,余岸竹,王鑫,张一
      2019, 23(4): 673-684. DOI: 10.11834/jrs.20197490
      摘要:针对遥感卫星影像几何定位时实测控制数据不足的情况,提出利用影像范围内基准影像数据辅助定位提高精度的方法。由遥感影像匹配得到同名像点,利用高精度影像数据和高程数据获取物方平面和高程坐标后,将其视为精度较低的控制点参与区域网平差,从而实现在不额外增加实测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提高定位精度。经过在国内外3个地区进行一系列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提升线阵遥感影像几何定位精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遥感影像;有理函数模型;几何定位;基准影像;精度   
      511
      |
      35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7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徐乔,张霄,余绍淮,陈启浩,刘修国
      2019, 23(4): 685-694. DOI: 10.11834/jrs.20197475
      摘要:为抑制相干斑噪声对极化SAR图像分类结果的干扰,本文提出一种综合多特征的极化SAR图像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简单线性迭代聚类(SLIC)算法生成超像素作为分类单元;然后,基于高维极化特征图像,利用训练好的随机森林模型,统计决策树的分类投票数,计算各超像素的类别概率;最后,利用超像素间的空间邻域特征,采用概率松弛算法(PLR)迭代修正超像素的类别后验概率,并依据最大后验概率(MAP)准则得到分类结果;实现综合利用超像素和空间邻域特征,降低相干斑噪声干扰的极化SAR图像分类方法。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得有效抑制极化SAR图像中相干斑噪声的干扰,得到高精度且光滑连续的分类结果。  
      关键词:遥感;极化SAR;分类;多特征;随机森林;超像素;概率松弛算法   
      600
      |
      1014
      |
      1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26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范俊甫,胡桃英,何惠馨,秦柳,李桂华
      2019, 23(4): 695-705. DOI: 10.11834/jrs.20197441
      Cesium框架多源电子地图瓦片数据混搭方案设计
      摘要:针对现有的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难以灵活整合多源影像数据融合使用的问题,深入研究Cesium平台下多种数据源的空间参考差异和瓦片组织规则,针对不同空间参考的瓦片数据源进行混搭设计,提出基于Cesium的多源本地瓦片数据静态和动态加载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瓦片数据源加载方案、静态和动态多源瓦片混搭方案的展示效果较好;静态瓦片混搭方案在加载不同空间参考瓦片数据时容易造成变形;动态多源、多空间参考瓦片混搭方案能有效克服变形问题且展示效果佳。本文实现了在开源GIS平台下的多源影像数据的融合使用,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类项目应用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灵活性的解决方案,具有较为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遥感;Cesium;电子地图;空间数据组织;瓦片混搭;本地化部署   
      745
      |
      13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1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李烁,王慧,王利勇,于翔舟,杨乐
      2019, 23(4): 706-716. DOI: 10.11834/jrs.20197519
      摘要:针对区域范围内多幅待镶嵌影像之间的色彩差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PU的分块加权Wallis并行匀色算法。首先,根据变异系数对影像自适应分块并利用双线性插值确定每一个像素的变换参数,利用加权Wallis变换消除影像间的色彩差异。然后,为了控制区域整体的匀色质量,利用Voronoi图和Dijkstra算法确定影像间的处理顺序。最后,利用GPU技术进行并行任务设计并从配置划分、存储器访问和指令吞吐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算法运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既能有效地消除影像间色彩差异,又能消除影像间的对比度差异。与CPU串行算法相比,GPU并行算法显著减少了计算时间,加速比最高达到60倍以上。  
      关键词:遥感;影像匀色;GPU并行;自适应分块;Wallis变换;归约求和   
      618
      |
      17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遥感应用

    • 计璐艳,尹丹艳,宫鹏
      2019, 23(4): 717-729. DOI: 10.11834/jrs.20197439
      Landsat长时间序列的阳澄湖湖面围网时空变化
      摘要:准确提取湖泊围网区域的时空分布信息对湖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阳澄湖为研究区域,收集该地区1984年—2017年所有的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共计396景),提出了结合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围网提取新算法,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滤波消除年际间因数据不一致造成的偏差。以高清影像人工解译作为参考,阳澄湖围网提取结果的生产者精度在72.57%—88.53%,用户者精度在79.79%—98.10%,围网面积变化与文献记录吻合。结果表明,阳澄湖围网经历了“无围网期”(1984年—1994年)、“快速增长期”(1994年—1998年)、“巅峰期”(1999年—2002年)、“快速下降期”(2003年—2006年)和“稳定期”(2007年—2017年)5个阶段,最高达到100 km2,目前稳定在30 km2;通过研究围网区植被指数发现,2002年之后围网区浮水植物的种植面积增大;通过对比水质数据发现,2002年至今持续15年的围网拆除并未使阳澄湖恢复到80年代无围网养殖时期的II类水,其水质依然处于Ⅲ—Ⅳ类。因此在湖泊养殖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不破坏湖泊水质的基础上发展湖泊经济。  
      关键词:遥感,阳澄湖;围网;大闸蟹;水体提取;时间序列;Landsat   
      674
      |
      179
      |
      1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4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樊东东,李强子,王红岩,张源,杜鑫,沈宇
      2019, 23(4): 730-742. DOI: 10.11834/jrs.20197478
      通过训练样本采样处理改善小宗作物遥感识别精度
      摘要:训练样本质量是决定农作物遥感识别精度的关键因素,虽然高空间分辨率卫星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遥感识别过程中的混合像元问题,但是当区域内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差异较大时,训练集中不同类别样本数量往往相差较大,这样的不均衡数据集影响分类器的训练,导致少数类别的识别精度不理想。为研究作物遥感识别过程中的不均衡样本问题,本文基于GF-2号卫星数据,首先挖掘了地物的光谱信息、纹理信息,用特征递归消除RFE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方法进行特征优选,然后从数据处理的角度采用了5种采样算法对不均衡训练集进行处理,最后使用采样后的均衡数据集训练分类器,对比数据采样前后决策树与Adaboost(Adaptive Boosting)两种分类器的识别结果,发现:(1)经过采样处理后两种分类算法明显提升了小宗作物的分类精度;(2)经过ADASYS (Adaptive synthetic sampling)采样处理后,分类器性能提升最多,决策树的Kappa系数提高了14.32%,Adaboost的Kappa系数提高了10.23%,达到最高值0.9336;(3)过采样的处理效果优于欠采样,过采样对分类器的性能提升更多。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分类方法是提高不均衡数据集遥感分类精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物识别;不均衡数据集;采样;遥感;小宗作物;(GF-2)高分二号   
      591
      |
      318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24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马振宇,庞勇,李增元,卢昊,刘鲁霞,陈博伟
      2019, 23(4): 743-755. DOI: 10.11834/jrs.20197383
      地基激光雷达森林近地面点云精细分类与倒木提取
      摘要:本文利用地基激光雷达实现天然林区近地面点云数据的精细分类和倒木提取。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区的3个倒木样地进行了近地面1.3 m以内点云精细分类和倒木信息提取。为避免点云密度差异和遮挡的形态特征,点云分类时基于自适应临近搜索法计算团块协方差特征值构造3D和2D特征。使用k临近递增的团块协方差特征值得到的线性特征、面状特征和发散状特征构造最大熵函数,用最大熵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临近点云计算特征参数,根据递归特征排除法(RFE)筛选重要变量进行随机森林分类。利用自适应kNN特征得到3块研究样地(A、B、C)的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17%、94.52%、95.16%;固定k临近搜索时,总体精度分别为92.65%、89.09%、92.99%,表明自适应kNN搜索方法使分类精度有一定提高。提取倒木点云去噪处理后进行随机抽样一致圆柱拟合,根据轴线方向进行圆柱的筛选与合并,实现倒木的识别,样地倒木识别率为100%。  
      关键词:地基激光雷达;点云;倒木;随机森林分类;随机抽样一致   
      750
      |
      221
      |
      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67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方馨蕊,温兆飞,陈吉龙,吴胜军,黄远洋,马茂华
      2019, 23(4): 756-772. DOI: 10.11834/jrs.20197498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估算
      摘要: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清水下泄,坝下游河段发生了长时间、长距离的沿程冲刷,河流悬浮泥沙浓度发生改变,给沿岸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利影响。随机森林算法灵活、稳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态环境变量的回归预测分析,但其在水体悬浮泥沙浓度估算方面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基于泥沙站点监测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通过构建随机森林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对三峡工程坝下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在建坝前后14年间(2002年—2015年)各月的悬浮泥沙浓度进行遥感估算。研究表明:(1)基于随机森林的悬浮泥沙浓度估算模型表现较好,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关性好、预测精度高,优于其他模型(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2)在参与模型构建的MODIS波段变量中,红波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但不能单独使用它进行预测,悬浮泥沙遥感预测需要多变量共同参与。(3)将悬浮泥沙数据按季节分类所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其平均误差为0.46 mg/L,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2.33%,估算效果最优,能够满足较高精度下悬浮泥沙浓度估算的需求。综上,可以考虑以季节为划分依据,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估算悬浮泥沙浓度,并用于后期坝下游河道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反演。  
      关键词: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水环境遥感;随机森林;遥感监测;MODIS;泥沙反演   
      701
      |
      428
      |
      2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11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李佳琦,李家国,朱利,申茜,戴华阳,朱云芳
      2019, 23(4): 773-784. DOI: 10.11834/jrs.20197292
      摘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构建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模型,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黑臭水体的识别问题,实现城市黑臭水体空间分布快速定位与排查。通过分析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和试验数据,从光谱特征上构建反映水体清洁程度的光谱指数(WCI),从图像特征上构建水体颜色、次生环境、河道淤塞、岸边带垃圾堆放等解译标志,综合光谱指数和解译标志共同进行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利用该方法对太原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空间分布进行排查识别,共得到疑似黑臭河段14条,长度为52.530 km。经验证,除去断流影响外,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点位精度为92.86%,遥感识别黑臭河段长度精度为78.19%。在精度验证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光谱指数和各项解译标志在黑臭识别中所占的权重,其中光谱指数和水体颜色二者权重最大,分别占29.60%和27.10%,是构成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的主要特征标志。通过两时相影像识别结果比对表明,WCI指数能够明显反应黑臭水体变化特征。因此,利用本文方法进行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具有很高的精度,在城市水环境整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水体清洁指数;解译标志;太原市;WCI   
      739
      |
      188
      |
      1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52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李强,张景发,罗毅,焦其松
      2019, 23(4): 785-795. DOI: 10.11834/jrs.20197345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滑坡自动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九寨沟地震诱发九寨沟熊猫海附近产生大量的滑坡体,造成道路阻塞,严重影响地震应急救援进度。为快速准确地识别滑坡分布范围,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震后滑坡体的自动识别。通过多尺度分割算法获取滑坡多层次影像对象,利用SEaTH算法自动构建每一层次特征规则集,实现基于不同层次分析的滑坡体自动识别。分析滑坡体在地形、活动断层等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震滑坡预测与危险性评价奠定基础。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相比较,基于面向对象的滑坡自动识别方法提取精度可达94.8%,Kappa系数为0.827,在电脑配置相同的情况下,自动识别方法的效率是人工目视解译效率的一倍。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斜坡坡度、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地表粗糙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区滑坡体分布存在明显的断层效应。  
      关键词:九寨沟地震;无人机影像;面向对象;滑坡;地震应急   
      647
      |
      203
      |
      1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47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吴文渊,金城,庞毓雯,赵丽佳,宋瑜,胡潭高,张登荣,徐俊锋
      2019, 23(4): 796-808. DOI: 10.11834/jrs.20197339
      热红外遥感浙江地表热环境分布研究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戚戚相关,研究发现不仅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引起了局部区域的地表热环境分布差异,很多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植被等地质及自然地理因素也有影响。本研究选取浙江省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冬季地表热环境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断裂带附近地表热环境受到断裂带分布影响;岩石和土壤通过不同的地表覆被类型影响地表温度。地表热环境分布与断裂带等自然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热红外遥感;地表热环境;断裂带   
      681
      |
      117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085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