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 23 5
    • 王勇
      2019, 23(5): 809-812. DOI: 10.11834/jrs.20199300
      摘要:好奇是科学与技术发展、不断创新的源泉,实用则是科技发展、创新的结果服务人类、回馈社会,两者无不例外共同不断地驱动着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和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的研究和发展。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今天,好奇和实用的平衡则更加至关重要。地球陆地表面森林面积大小和树木生物量是估算各国或者全球碳储量、排放及其变化的重要参数。好奇已产生的成功案例表明,树木生物量的反演与全极化、极化干涉、层析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及数据集紧密相关。反思过去,兼顾好奇和实用,对地上树木生物量的反演,建议将来考虑以下4种方案,即星载双波段SAR和异速方程(Allometric Equation),星载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和异速方程,第3个方案是前面两个方案的结合,方案4为探索和好奇性的。  
      关键词:雷达后向散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树木地上生物量;林分;全球植被地上生物量   
      594
      |
      17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79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王桐,唐荣林,李召良,姜亚珍,刘萌,唐伯惠,吴骅
      2019, 23(5): 813-830. DOI: 10.11834/jrs.20197434
      摘要: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卫星过境时刻地表参量的瞬时值,进而通过模型构建可反演得到瞬时蒸散发。相对于瞬时蒸散发,日尺度蒸散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总结分析了遥感反演瞬时蒸散发的代表性日尺度扩展方法,包括蒸发比不变法、解耦因子不变法、辐射能量比不变法、参考蒸发比不变法、地表阻抗不变法和数据同化法,并对各方法的基本原理、估算精度、适用性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述了日尺度扩展方法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主要问题,包括扩展方法本身误差、云覆盖、气象数据获取、夜间蒸散发估算、遥感反演同扩展误差累积及真实性检验等,并指出今后应从加强有云天及夜间蒸散发扩展机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来提升瞬时蒸散发日尺度扩展精度。  
      关键词:遥感;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不确定性分析   
      624
      |
      175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99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林红磊,张霞,杨亚洲,郭弟均,吴兴,戚文超
      2019, 23(5): 831-840. DOI: 10.11834/jrs.20197531
      玉兔号月球车巡视点矿物丰度及粒径分布高光谱反演
      摘要:矿物的类型、丰度及其粒径分布对理解月球和行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和稀疏分解模型反演矿物丰度及其粒径分布的方法,利用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各矿物端元不同粒径的单次散射反照率以构建解混光谱库,然后基于稀疏分解算法得到在每个可观测像元的端元最优丰度和粒径分布。利用实验室测量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根据玉兔号月球车的实地测量光谱数据,利用本文方法获得了其矿物的丰度及粒径分布,结果显示,辉石、橄榄石、斜长石、熔融玻璃和钛铁矿的丰度在4个观测点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8.1%、4.5%、39%、28%、0.4%,辉石的平均粒径为166.02 μm,橄榄石为8.34 μm,斜长石为196.31 μm,熔融玻璃为44.21 μm,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这些观测点不同矿物对太空风化的响应不同。  
      关键词:辐射传输模型;稀疏分解;丰度;粒径分布;玉兔号;月球   
      572
      |
      243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4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张淼,陆其峰,谷松岩,胡秀清,武胜利
      2019, 23(5): 841-849. DOI: 10.11834/jrs.20198235
      风云三号C星微波成像仪升降轨偏差问题分析及订正
      摘要:风云三号(FY-3)的微波成像仪(MWRI)能够全天候获取全球大气水汽含量、云雨参数及海面温度等的空间分布,并可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初始场信息进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FY-3C MWRI O-B(O是卫星观测亮温,B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拟亮温)偏差结果存在较大升降轨差异,严重制约了遥感信息的正确提取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业务同化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定标方程各参数:定标黑体物理温度、热反射镜背瓣亮温、热反射镜物理温度、冷空反射镜物理温度、接收通道温度、黑体观测计数值、冷空观测计数值、定标斜率、定标截距,并对定标方程各项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了引起MWRI升降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热反射镜的发射率异常增大引起的。经过不断调整MWRI的热反射镜发射率,使升轨O-B与降轨O-B的概率分布逐渐重合,初步估算了热反射镜发射率。本文的订正方法可指导未来仪器的发展,并为直接同化MWRI辐射数据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遥感;风云三号(FY-3);微波成像仪;定标;升降轨偏差   
      549
      |
      100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3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叶恺,禹卫东,王伟
      2019, 23(5): 850-858. DOI: 10.11834/jrs.20197489
      摘要:俯仰向数字波束形成(DBF)处理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实现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成像的关键。然而,在处理较大地形起伏区域的回波信号时,传统俯仰向波束扫描(SCORE)方法会出现波束指向偏差问题,导致接收回波的增益降低,影响SAR系统成像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分宽幅星载SAR系统的俯仰向DBF接收波束扫描指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高程图(DEM)的俯仰向DBF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星载SAR成像几何模型,首先利用成像场景的DEM数据和卫星轨道参数计算距离门单元对应的地面高程值,并进一步计算距离门单元对应的目标波达角,然后根据该对应关系计算每个距离门单元的俯仰向DBF加权矢量,从而确保在俯仰向DBF处理过程中接收波束指向正确。通过X波段的星载SAR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当地面高程值大于1.9 km时,传统SCORE方法处理得到的目标信号幅度下降都超过2.8 dB,本文方法处理得到的目标信号幅度下降都小于0.4 dB,本文方法优于传统SCORE方法;(2)由DEM数据误差导致的地面目标高程偏差对本文方法影响较小。因此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的回波信号接收增益。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高分宽幅;数字波束形成;数字高程图;接收增益   
      577
      |
      9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344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韦顺军,唐欣欣,张晓玲
      2019, 23(5): 859-870. DOI: 10.11834/jrs.20197459
      摘要:图像配准是实现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高精度相位提取及地形高程反演的关键,大场景图像的高效高精度配准成为近年高分宽幅InSAR成像应用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场景图像中不同区域偏移量及变化规律差异较大,传统最大相干系数配准方法需多分块及插值处理,面临计算量大且配准精度低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FT模型的大场景InSAR高效高精度图像配准算法。该方法利用最小均方差准则构建InSAR复图像配准的DFT模型,采用四叉树自适应分块及矩阵相乘DFT快速重采样配准方法,实现大场景InSAR图像各子块区域的高效高精度亚像素配准。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可实现大场景InSAR复图像亚像素级配准,还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其运算效率相对于传统FFT配准方法通常可提升3倍以上。  
      关键词:遥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复图像配准;四叉树分割;最大相干准则;DFT模型   
      540
      |
      151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4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洪亮,黄雅君,杨昆,彭双云,许泉立
      2019, 23(5): 871-882. DOI: 10.11834/jrs.20198064
      复杂环境下高分二号遥感影像的城市地表水体提取
      摘要:水体指数可以抑制背景噪声和提高地表水体的可分性,已经广泛用于地表水体提取。传统FCM聚类算法考虑了地物的不确定性,但没有顾及地物的邻域空间信息,对背景异质性比较敏感。针对传统FCM聚类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可变邻域的区域FCM聚类算法。由于复杂环境下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的城市地表水体具有复杂异质背景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本文利用水体指数和区域FCM聚类算法的优点,提出一种整合水体指数和区域FCM的城市地表水体自动提取算法,该算法主要步骤包括:(1)去除影像阴影后计算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2)区域FCM聚类算法;(3)整合水体指数和区域FCM聚类的城市地表水体自动提取算法。最后采用两景GF-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广州和武汉)进行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与经典地表水体提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水体提取精度,城市地表水体边界既具有较好的区域完整性又保持了局部细节,同时对城市地表水体复杂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传统FCM聚类算法的“胡椒盐”现象。  
      关键词:遥感;高分二号;城市地表水体;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模糊聚类;FCM算法;区域FCM算法   
      794
      |
      336
      |
      1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6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李强,张景发
      2019, 23(5): 883-891. DOI: 10.11834/jrs.20197390
      高分三号卫星全极化SAR影像九寨沟地震滑坡普查
      摘要: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的区域滑坡普查易受云雾天气的影响,存在滑坡体调查不全面的问题,无法满足震后应急调查与恢复重建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极化SAR卫星数据滑坡普查方法,采用高分三号全极化SAR卫星影像数据,以九寨沟地震震区为实验区,在深入分析滑坡体和其他地物类型散射特征的基础上,融合极化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等多维特征信息,结合高分二号影像获取的训练样本,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全极化SAR数据滑坡自动识别模型,实现滑坡体的自动快速识别。与高分辨率光学影像与无人机航空影像目视解译结果相比较,总体识别精度为92.8%,Kappa系数为0.715,识别准确度满足地震应急实际应用的需求。研究成果可用于震区大区域滑坡体的普查,为后续开展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滑坡体详查、灾后应急与景区恢复提供辅助信息支撑,并促进国产高分SAR卫星数据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高分三号;滑坡;全极化;SAR;九寨沟地震;神经网络   
      642
      |
      202
      |
      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71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曹琼,马爱龙,钟燕飞,赵济,赵贝,张良培
      2019, 23(5): 892-903. DOI: 10.11834/jrs.20197512
      摘要:城市地区地表覆盖分类在城市研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遥感作为获取地物物理属性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已初步应用于分类研究中。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内部地物类型越来越复杂,单一的遥感影像已无法满足城区地表覆盖分类中高精度的要求。高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能够分别表征地物的光谱信息及高程而被广泛应用。因此,根据两者之间互补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基于高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多级融合的城区地表覆盖分类方法。首先对两幅影像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到的光谱、空间及高程信息进行层叠实现特征级融合。对得到的特征影像的所有像素点进行分类,然后利用LiDAR点云数据提取的建筑物掩膜,对非建筑物部分进行分类,再次实现特征级融合,以此改善建筑物区域与非建筑物区域的混淆。然后将未使用掩膜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利用掩膜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实现决策级融合。最后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操作,达到平滑图像去除噪声点的目的。  
      关键词:遥感;高光谱;LiDAR;数据融合;城区地表覆盖分类;多特征   
      816
      |
      240
      |
      1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66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赵亮,王立国,刘丹凤
      2019, 23(5): 904-910. DOI: 10.11834/jrs.20197508
      高光谱图像子空间的波段选择
      摘要:为降低高光谱遥感数据光谱空间的冗余度,提出一种快速的波段选择方法。该方法在波段子空间下进行,依次选择各子空间中方差最大的波段作为初始波段,设定目标函数,然后逐子空间替换波段使得目标性能更加优化,直至没有替换可以使得目标更优为止。在两个公开高光谱影像数据集上对比3种常用波段选择方法(ABC、AP、ABS)来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印第安纳数据上,本文方法与ABC、AP、ABS所选波段子集相比平均相关性分别降低22.04%、52.61%、55.71%,最佳指数分别提高0.58%、51.73%、0.95%,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0.16%、1.39%、23.07%,在搜索效率上与同类型的ABC方法相比提高6.61%—69.02%;(2)在帕维亚大学数据上,本文方法与ABC、AP、ABS所选波段子集相比平均相关性分别降低2.38%、0.51%、32.83%,最佳指数分别提高1.34%、17.97%、12.92%,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0.31%、0.69%、8.53%,在搜索效率上与同类型的ABC方法相比提高19.13%—86.34%。本文提出的波段选择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波段子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是一种有效的波段选择方法。  
      关键词:遥感;高光谱;波段选择;子空间划分;准则函数;分类,搜索策略   
      647
      |
      223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29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廖明,詹总谦,呙维,庞超,刘异
      2019, 23(5): 911-923. DOI: 10.11834/jrs.20198027
      动态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湖泊流域降雨径流模拟
      摘要:湖泊流域汇水径流过程的模拟预测是一种复杂系统中的时间序列分析问题。模型选择上,现有的机理模型法与辨识模型法各有利弊。同时,现有的模型多采用静态数据驱动模拟,不能有效利用传感网实时观测数据来改善模拟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适应动态数据驱动的模式,可融合遥感数据与原位传感器站点数据的DTSM(Dynamic Data Driven Time Series Model)时序模拟预测模型,并在观测值与数值模拟之间建立了一种能动态反馈、自适应调整的模拟框架,解决了传统辨识模型法对时序信息挖掘较弱导致模拟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在鄱阳湖多个子流域入湖径流的案例中验证,显示静态数据驱动模式下,以不同数据源作为输入模拟时,本文DTSM模型的纳希效率系数Ens精度比机理模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相比静态模式,动态数据驱动模式的模拟精度有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于静态模式精度较低的流域,提高更为明显。  
      关键词:遥感;动态数据驱动模拟;深度学习;径流模拟;TRMM降雨;传感网   
      574
      |
      119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46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马润,胡斯勒图,尚华哲,阿娜日,赫杰,韩旭,王子明
      2019, 23(5): 924-934. DOI: 10.11834/jrs.20198033
      基于葵花-8卫星大气产品的地表下行短波辐射计算
      摘要:地表下行短波辐射DSSR(Downward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的准确估算在气候变化研究和地表太阳能估算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Himawari-8)具有高达10 min的对地观测能力,为DSSR近实时估算提供了新机遇。然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对外公开的葵花-8辐射产品中,没有将其反演的云、气溶胶产品作为DSSR的输入参数,从而没有形成一整套的DSSR估算算法流程,缺乏产品输出的一致性。大气中的云、气溶胶是DSSR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重点考虑云、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式RSTAR构建了DSSR查找表,开发了DSSR的快速计算方法,进而将JAXA葵花-8二级云、气溶胶产品(光学厚度,粒子有效半径等)作为快速化计算方法的输入参量,计算得到了DSSR。通过与JAXA葵花-8二级DSSR产品(JAXA DSSR)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为了进一步评价本文的DSSR计算精度,分别选取了陆地(Yonsei)和海洋(0n_165e)的观测数据验证了2016年4、7、10和12月本文计算的DSSR和同时期的JAXA DSSR产品,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DSSR在两个观测站点均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全天空、晴空和云天条件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88)。在两个站点云天条件下的验证结果中,考虑了云相态并在冰云模型中使用了非球形冰晶粒子(六棱柱)来计算DSSR,获得了比JAXA DSSR更小的偏差。本文提出的快速化计算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计算DSSR,可为计算地表辐射收支等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关键词:葵花-8卫星;地表下行短波辐射;辐射传输理论;LUT   
      752
      |
      220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76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杨军明,吴昱,魏永霞,王斌,汝晨,马瑛瑛,张奕
      2019, 23(5): 935-943. DOI: 10.11834/jrs.20198204
      多源数据融合的高时空分辨率植被指数生成
      摘要:高时空分辨率的植被指数VI(Vegetation Index)数据是农业和生态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集,目前常用的VI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存在不可调和矛盾。考虑VI时序变化对数据融合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VI数据时空融合模型VISTFM(Vegetation Index Spatial and Temporal Fusion Model),VISTFM采用模糊C聚类算法,对存量时序VI数据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若干子类,从高低分辨率影像中随土地覆被类的变化规律提取子类,结合低分辨率影像提取的土地覆被类变化规律融合生成高时空分辨率的VI数据。用常用的Landsat和MODIS数据验证该算法,测试表明,VISTFM能够较好的捕获VI的中间变化过程,与常用的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模型和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及其改进模型相比,利用VISTFM获得的植被指数数据集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  
      关键词:遥感;植被指数;数据融合;时空分辨率;模糊C聚类算法;线性混合模型   
      685
      |
      142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08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刘志鹏,刘东,徐沛拓,吴兰,周雨迪,韩冰,刘群,宋庆君,毛志华,张与鹏,崔晓宇,陈鹏
      2019, 23(5): 944-951. DOI: 10.11834/jrs.20198354
      海洋激光雷达反演水体光学参数
      摘要:研制了一套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用于探测海水光学参数垂直廓线。2017年8月,该系统在黄海海域进行了实验测量。在准单次散射模型中引入原位测量的光学参数,实现了理想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模拟,并将该理想信号与系统响应函数卷积后精确复现了实验的激光雷达信号。采用Fernald后向迭代积分法(简称Fernald法),比较了不同水体悬浮物激光雷达比下反演的激光雷达衰减系数α与原位漫射衰减系数Kd的差别。基于停航时标定的水体悬浮物激光雷达比,采用Fernald法获得了走航时的激光雷达衰减系数。进一步地,提出一种基于米散射激光雷达数据和原位测量的后向散射数据的融合算法,模拟了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HSRL)反演α的过程,并将其与Fernald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自研的海洋激光雷达能够有效探测海水光学参数,基于合适的水体悬浮物激光雷达比的Fernald法可以有效应用于米散射激光雷达的反演,未来无需假设的HSRL在海水光学参数探测领域具有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遥感;海洋光学;光学遥感;激光雷达;漫射衰减系数;激光雷达衰减系数   
      651
      |
      217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8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胡顺石,张辰璐,乔娜,孙雪剑,钟涛
      2019, 23(5): 952-958. DOI: 10.11834/jrs.20199064
      摘要:植被指数是地球陆表植被覆盖度和植被活力的指示因子,对环境监测、植被理化参量估算等应用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植被的反射光谱特征,通过遥感数据波段的组合,可以计算得到遥感植被指数。传统的植被指数如NDVI、EVI等仅利用有限波段信息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构建而成,没有充分利用遥感传感器所提供的多波段遥感信息,通用归一化植被指数UNVI(Universal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充分利用了遥感传感器提供的多波段植被光谱信息,因此在反演植被叶绿素、生物量等植被理化参量上较其他传统植被指数更具优势。为方便UNVI指数的计算,本文基于IDL语言开发了UNVI软件插件,可直接作为ENVI商业遥感软件进行调用,并可满足多个传感器的UNVI计算需求。为了验证UNVI的应用效果,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估算为例,比较了不同植被指数估算GPP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UNVI估算的GPP与通量站点获得的GP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79),验证了UNVI在GPP估算方面的优势。本文提供的UNVI软件插件可为遥感研究和应用人员提供便捷的计算工具。  
      关键词:Landsat;MODIS;植被指数;UNVI;IDL语言;GPP   
      576
      |
      108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151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王鹏新,荀兰,李俐,王蕾,孔庆玲
      2019, 23(5): 959-970. DOI: 10.11834/jrs.20197391
      基于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稀疏表示的作物种植区域提取
      摘要:以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傅里叶变换的谐波特征作为不同作物识别的数据源,利用稀疏表示的分类方法识别2007年—2016年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首先利用上包络线Savitzky-Golay滤波分别对2007年—2016年的时间序列MODIS LAI曲线进行重构,进而对重构的年时间序列LAI进行傅里叶变换,以0—5级谐波振幅、1—5级谐波相位作为作物识别的依据,基于各类地物的训练样本,通过在线字典学习算法构建稀疏表示方法的判别字典,对每个待测样本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求解稀疏系数,从而计算对应于各类地物的重构误差,根据最小重构误差判定待测样本的作物类型,并对作物识别结果的位置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7年—2016年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为77.97%,Kappa系数为0.74,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区域主要作物种植区域的提取。  
      关键词:遥感;叶面积指数;稀疏表示;Savitzky-Golay滤波;华北平原;农作物;识别   
      633
      |
      125
      |
      4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朱金峰,周艺,王世新,王丽涛,刘文亮,李海涛,梅军军
      2019, 23(5): 971-986. DOI: 10.11834/jrs.20198379
      1975年—2018年白洋淀湿地变化分析
      摘要: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战略地位特殊,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75年—2018年间10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辅以2017年—2018年高分二号(GF-2)卫星遥感影像,在野外考察湿地类型及其覆被特征基础上,人机交互解译获取各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景观格局变化方面分析了近43年白洋淀湿地变化时空特征,讨论了影响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湿地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975年—2018年白洋淀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净变化−68.20 km2(−24.83%)。其中,1975年—1990年湿地面积波动性小、基本稳定,1990年—2011年湿地面积持续性减少,2011年—2018年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湿地与非湿地类型相互转换区域主要分布于淀区南部、西部、北部的水体—水生植物—耕地—建设用地过渡区域。近43年白洋淀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复杂和异质。遥感影像选取月份、年份,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分类方法,是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变化,叠加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上游水利工程蓄水、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变化,是白洋淀湿地面积减少、趋于干化的成因。  
      关键词:湿地变化;遥感;Landsat;高分二号(GF-2);土地利用/覆被;白洋淀   
      704
      |
      254
      |
      3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41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张亚迪,李煜东,董杰,范强,车彬,张路,周杨,廖明生
      2019, 23(5): 987-996. DOI: 10.11834/jrs.20198025
      摘要: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芒康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对电网建设运行、交通干线通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亟需有效技术手段对该地区分布的滑坡灾害隐患进行探测识别,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信息支持。采用小基线集(SBAS)时间序列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覆盖芒康地区的历史存档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探测发现了分布在318国道沿线和金沙江河谷的多处疑似滑坡灾害隐患点,获得了潜在滑坡形变的空间分布图和时间演化特征,证明了时序InSAR技术应用于藏东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遥感;滑坡探测;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时间序列分析;形变特征   
      613
      |
      216
      |
      1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19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杨欣,苏华,黎文娥,黄琳瑾,汪小钦,严晓海
      2019, 23(5): 997-1010. DOI: 10.11834/jrs.20198391
      全球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遥感反演的季节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卫星遥感反演海洋内部多时相、大尺度热力结构信息对于了解海洋内部复杂、多维的动力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的海表参量(海表高度异常(SSHA)、海表温度异常(SSTA)、海表盐度异常(SSSA)和海表风场异常(SSWA)),反演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层位(1000 m深度以上)的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STA),并用Argo实测数据作精度验证,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以及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在全球及洋盆尺度上的反演精度。结果显示,全球海洋16个深度层位的平均R2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53、0.60、0.54、0.66,NRMSE分别为0.051、0.031、0.043、0.044。 随着季节的变化,模型反演性能有所波动。模型在印度洋的反演效果最佳,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层位上的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71和0.18 ℃,而大西洋的反演精度最低,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46和0.25 ℃。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适用于全球不同季节的STA遥感反演,且在不同洋盆上均有较好的反演效果;不同季节上,上层STA有明显变化信号,空间异质性显著,但300 m以深,STA信号较弱且基本不随季节变化。本研究可为长时序、大尺度海洋内部参量信息遥感反演与重建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深海遥感方法。  
      关键词:遥感;全球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随机森林;遥感反演;季节时空变化   
      547
      |
      282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023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0